伟德体育(BetVictor Sports)国际官网(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它的纯洁性通过一种功能层级制得以维系,这种层级制被视作神圣秩序的缩影。宇宙的整体论在吠陀印度中叫作“黎多”(rita),后被印度教术语“达摩”(dharma)替代,在西方基督世界中最先被柏拉图阐释为“存在巨链”(Great Chain of Being )。这一观念与我们当今学问堡垒中所教授的后现代相对主义截然对立。在当下的认知中,层级制是一种具有剥削性质且主要用于垄断权力的父权式社会建构,与其高尚的起源无关。当然,古人除了受玄妙神学的影响,也受制于尘世忧患。无情的季风雨和洪水、贪得无厌的蚂蚁、毁灭性的军事冲突,这一切都对书面的记载构成威胁,无论这些记载是记在树皮上、棕榈叶上的,还是从8世纪左右开始记在纸上的。
“5000年”的转义是一种古老而浪漫的憧憬,投射在印度这片充满想象的文化沃土上,数千年来圣人与智者的智慧在这里累积。从一些古典时代的游记中已可见一斑。约公元前320年,希腊使节麦加斯梯尼(Megasthenes)就将印度描绘为“这片神秘又神奇的土地”,而大概300年后的毕达哥拉斯派哲人,提亚那的阿波罗尼奥斯(Apollonius of Tyana ),见证了婆罗门在空中升起两把腕尺以敬拜他们的神明的场面。在18世纪末启蒙运动的学术话语中也可见到相关讨论。人们常认为瑜伽智慧蕴藏于吠陀文化及其富有生机的产物印度教中,但后者本身是个有问题的概念。“印度教”(Hinduism)这一术语由英国传教士、官员及随后的学者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所创。“印度教的”(Hindu)是个更古老的术语,最初被当作一个地理或民族上的概念,用以描述居住在印度河畔的族群,很多年之后才演变成一个概括性形容词,涵盖在这一次大陆上发现的各种宗教信仰和习俗。印度人并没有自然而然地使用这个词。自19世纪早叶开始,我们不断听到正统教派使用“萨纳坦纳达摩”(Sanatana Dharma, 意为“永恒正法”)一词来区分他们古老的宗教与在基督教传教影响下的各式改革运动倡导的宗教。今天,不喜欢“印度教”这一外来说法的人常使用“萨纳坦纳达摩”一词,在他们看来,自己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生活智慧远非世界上许多其他宗教中的一种那么简单。“正统”(orthodox)一词在此对我们也同样重要,这是由于吠陀-印度正统之外的一些印度宗教——其中主要是耆那教和佛教——也一直在进行某些形式的瑜伽练习。事实上,我们许多早期的文献记载都出自这些非正统来源。